在旧社会,民间流传着一句令人心惊的俗语:车船店脚牙,无罪也该杀。这句话中的车船店脚牙指的是从事马车运输、船舶摆渡、旅店服务等底层劳务工作的人群。具体来说,包括赶马车的车夫、撑船的船工、客栈的伙计等靠体力谋生的劳动者。而无罪也该杀这种极端说法,字面意思是即便这些人没有犯法,也应当被处死,实际上反映了当时社会对这些职业群体的极端歧视和排斥。
这种说法乍听之下令人费解。这些劳动者不过是靠自己的双手谋生,为何会遭到如此恶毒的诅咒?追溯历史,这类职业群体早在汉代就已形成规模。当时马车作为主要交通工具,因西域引进的大宛马体型健硕、耐力出众,特别适合拉车运输。《后汉书·西域传》记载:始得西域马以充其国用,可见马车在当时社会的重要地位。这些车夫、船工多是贫苦出身,靠卖苦力维持生计。
展开剩余72%这些职业之所以被视为贱业,与其恶劣的生存状况密不可分。首先,工作强度极大——车夫船工每天要劳作12小时,在风吹日晒中奔波。其次,收入极其微薄,辛苦一天只能挣几个铜板,月收入不过几百文钱。更悲惨的是,他们常遭雇主和客人的欺辱,动辄被打骂。由于缺乏其他谋生手段,即便受尽委屈也不敢轻易放弃工作,导致这个群体长期陷入贫困的恶性循环。
在重农抑商的古代,这些服务行业从业者的地位比商人还要低下。商人尚能通过财富获得一定社会地位,而车船店脚牙则被视同贱民,与江湖术士同列。社会对他们的歧视如此之深,以至于人们认为这类人活着就是罪过。这种极端态度,实则是当时等级制度下对底层劳动者的系统性压迫。
从事这些行业还面临很高的准入门槛。与现代服务员不同,古代车夫需要自备马车,船工要有船只,这都需要不小的本钱。没有这些生产工具的人,只能做些更卑微的杂役。即便在雨雪天气,他们也要冒着危险工作,稍有不慎就会招致客人的责难。此外,他们还要兼任向导、搬运工等多种角色,工作内容远比现在复杂。
更令人心酸的是他们的生活状况。由于收入微薄,很多人一天只能吃上一顿粗茶淡饭,长期营养不良。生病时无钱医治,常常带病工作,不少人因此早逝。家庭生活更是奢望,既无暇照顾家人,也难以享受天伦之乐。在这种极端困苦中,有些人难免走上偷盗等歧路,这又进一步加深了社会对他们的偏见。
从更深层看,这句俗语折射出封建社会的残酷现实。底层劳动者不仅生活艰难,更要承受整个社会的歧视。他们的生死无人关心,苦难无人过问。即便安分守己,也会因出身低微而遭受不公。这种系统性的压迫,使得无罪也该杀成为那个时代最刺耳的歧视标语。
如今回望这段历史,这句俗语就像一面镜子,照出了旧社会对劳动人民的残酷剥削。它产生于特定的历史环境,但其中蕴含的阶级压迫思想,至今仍值得我们警醒和反思。在今天看来,这不仅是句恶毒的诅咒,更是封建制度荼毒底层民众的血泪见证。
发布于:天津市全国前三配资公司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